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朱光荣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真正理解国画 就不会妄言自夸

2013-01-06 08:59:50 来源:新快报作者:朱光荣
A-A+

  朱光荣(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在中国历史上,从事中国画创作的群体在每个朝代都可谓不少,然而能留下来的实在少之又少。看看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相信全世界至少有数十万的人在拿着毛笔泼墨正欢。这么多人当中,有的只把它当作陶冶性情的娱乐,有的把它当作谋生的工具,有的把它当作出人头地的手段,又有多少是为了推动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而默默耕耘、不求闻达、在真正做学问的呢?把中国画创作当作研究学问之道,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国画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等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哲理语句往往可以在优秀的中国画里找到相应的体现。为了达到这几个理想之境,历代画家们前赴后继,传承接力,都是旨在通过绘画表达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深层要义。这就造成了对中国画创作要求颇高的局面:要不偏不倚,深思熟虑,笔精墨妙,恰到好处。看看倪瓒腕底萧索而耐人寻味的山水,看看八大山人笔下简极而境界阔大的画面,看看齐白石手下活灵活现、充满生活气息的虾蟹花卉的表现,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能辨善思,能在极有限的平面中用最简练的方法创造多彩、纷繁的世界。正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并不只是人们所看到的艺术家“一挥而就”般简单、潇洒。

  传统中的中国画创作有一系列严格的要求,法度甚为完备。例如下笔不能太刚猛,又不能太柔弱;形象不能太像,又不能不像;不能只讲究画面的繁复叠加,不能不讲究画面的空白营造;不能只顾着主题性创作,不能不重视小品画的锤炼;不能只引导欣赏工笔画,不能不注意写意画的传承;不能只考究画面的唯美,不能不力求画面的生拙;不能只想着迎合观众的审美要求,不能不关注绘画的社会教育功能;不能只考虑专家的看法,不能不倾听社会群体的声音;不能只强调技术高度,不能不重视画外营养……既对立又统一,既矛盾又和谐,饱含哲理。

  因此,真正对中国画理解深刻的名家,一定不会妄言自己在中国画创作中如何如鱼得水、如何开创新的天地、如何游刃有余等等大话,更多地是敬畏中国画的传统,更多地是在传统精萃的导引下,不断努力前行而有所体会、有所探索、有所取舍、有所出新。这是内心纯净、有个人追求之画坛君子的不二选择。

  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生存环境下,推动中国画的持续发展与进步,是摆在所有研习中国画艺术的创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除了在笔墨上提高外,在思想、意识、境界、知识、修养、游历诸方面也得要相应地进行针对性的贮备。除了研究历代大师的成功经验,还得从中悟出他们内心世界的强大与坚韧,以此确立学术标杆的高度,争取逐步通过各方面努力来缩小与经典及大师之间的距离,这些方为从事中国画艺术研究成功的可靠保证。若是连艺术的最高妙处也没能看出个端倪来,又谈何以后的进步呢?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画确实难,难得出乎大众的想象!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朱光荣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